💫 最新資訊五術相關

道教神聖由來介紹(四)

2021/11/27 下午 05:22:16

本篇神聖:狹龍山飛雲洞懼留孫、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崆峒山元陽洞靈寶大法師、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九功山白鶴洞普賢真人、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終南山玉柱洞雲中子、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青峰山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太極葛仙翁、許真君、西河薩真人、陳摶老祖、觀音大士、關聖帝君、武穆岳王、東嶽大帝、城隍爺、延平郡王、東廚司令…

👉道教神聖由來介紹(五)

  #道 #古籍 #神佛 #後天仙真 #太極葛仙翁 #觀音大士 #關聖帝君 #東嶽大帝

留言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twitter share  

道教神聖由來介紹(四)

狹龍山飛雲洞懼留孫
  懼留孫自云:「交光日月煉金英,二粒靈珠透室明,擺動乾坤知道力,逃移生死見功成,逍遙四海留蹤跡,歸在玄都立姓名,直上五雲雲路穩,紫駕朱鶴自來迎。」
  懼留孫後來入釋成佛,為七佛之一。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
  清微教主太乙真人,即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上帝,乃東極東華帝君之化身,悲天憫人,為濟度人鬼,化號十方靈寶救苦天尊,再化身為北陰酆都山陰府十殿冥王。騎九頭獅子,獅子吼聲能使地獄門開。同時開創東方長樂世界,普度聚生。自云:「當年有志學長生,今日方知道行精,運動乾坤顛倒理,轉移月日互為明,蒼龍有意歸離臥,白虎多情兌坎行,欲煉九還何處是,震宮雷動望西成。」


崆峒山元陽洞靈寶大法師
  靈寶大法師,乃元始天王化身,元始時為天真皇人,三皇時為靈寶大法師,殷時為玄中大法師,至漢末為正一真人(張道陵)。
  天真皇人居紫霄鈞天之上,為紫微元辰,萬象之主。軒轅黃帝時下居峨眉山,黃帝率群臣往訪,授帝以金籙之首篇,太上之靈符寶文,三才五芽之秘訣。


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
 文殊廣法天尊,「悟得靈台體自殊,自由自在法難拘,三花久已朝元海,纓絡垂絲頂上珠。」正是:「雙抓髻,雲分靄靄,水合袍,緊束絲絛,仙風道骨任逍遙,腹隱許多玄妙,玉虛宮元始門下,十仙首會赴蟠桃,乘鸞跨鶴在碧雲霄,天皇氏修仙學道。」自云:「欲試鋒芒敢憚勞,凌霄寶匣玉龍號,手中紫氣三千
丈,頂上凌雲百尺高,金闕曉臨談道德,玉京時去種蟠桃,奉師法旨離仙府,也到紅塵走一遭。」


九功山白鶴洞普賢真人
  普賢真人,常云:「道德根源不敢忘,寒冰看破火消霜,塵心不解遭魔障。堪傷,眼前咫尺失天堂。」


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
  慈航道人自云:「自隱玄都不記春,幾回蒼海變成塵,玉京金闕朝元始,紫府丹霄悟妙真,喜集化成千歲鶴,閑來高臥萬年身,吾今已得長生術,未肯輕傳與世人。」
  慈航大士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故倒駕慈航,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

終南山玉柱洞雲中子
  雲中子,乃得道神仙,明於陰陽,能察妖魅。只因當年商紂無道,千年妖狐,假托人形,穢亂後宮,雲中子心存慈悲,乃削一木劍,進呈紂王,意欲除妖,終奈商數已盡,紂王聽信妖言,火焚木劍,白白將大好河山,失於西伯,天意合該如此。
  雲中子「不用乘騎與駕舟,五湖四海任遨遊,大千世界須臾至,石爛松枯當一秋。」有詩為證。詩曰:「隨緣隨分出塵林,似水如雲一片心。兩卷道經三尺劍;一條藜杖五弦琴。囊中有藥逢人度;腹內新詩遇客吟。一粒能延千載壽,慢誇人世有黃金。」正是:「身逍遙,心自在:不操戈,不弄怪;萬事忙忙付肚外。吾不思理正事而種韭,吾不思取功名如拾芥,吾不思身服錦袍,吾不思腰懸角帶,吾不思拂宰相之鬚,吾不思借君王之快,吾不思伏弩長驅,吾不思望塵下拜,吾不思養我者享祿千鍾,吾不思簇我者有人四被。小小廬,不嫌窄;舊舊服,不嫌穢。制菱荷以為衣,結秋蘭以為佩。不問天皇、地皇與人皇,不問天籟、地籟與人籟。雅懷恍如秋水同,興來猶恐天地礙。閒來一枕山中睡,夢魂要赴蟠桃會。那裏管玉兔東升,金烏西墜。」


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
  道行天尊,有一門下高徒韋護(佛家曰韋陀天尊)乃護三教法門全真,頭戴頂盔,身穿道服,手執降魔杵。此杵「曾經鍛煉爐中火,製就降魔杵一根,護法沙門多有道,妖孳遇此絕真魂。」此寶拿在手中,輕如灰草,打在人身上重似泰山。自云:「煙霞深處隱吾軀,修煉天皇訪道機,一點真光無破漏,拖白虎,過橋西,易消磨天地須臾,人稱我全真客,伴龍虎:守茅蘆,過幾世,固守男兒。」有徒如此,其師可知。


青峰山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
  清虛道德真君,「一煞真元萬事休,無為無作更無憂,心中白璧人難會,世上黃金我不求,石畔溪聲說梵語,澗邊山色咽寒流,有時七里灘頭坐,新月垂江作釣鉤。」道德真君有一五火七禽扇,此扇有空中火,石中火,木中火,三昧火,人間火,五火合成此寶,扇有鳳凰翅,有青鸞翅,有大鵬翅,有孔雀翅,有自鶴翅,有鴻鵠翅,七禽翊,上有符印、有祕訣。後人有詩,單道此扇好處。「五火奇珍號七翎,授人初出乘離焚,逢山怪石成灰燼,遇海煎乾少露冷,克木克金為第一,焚樑焚棟暫無停,妖人縱有神仙體,遇扇搧時即滅形。」


太極葛仙翁
  葛仙翁諱玄字孝先,句容人也,生於漢延熹七年四月八日。生而秀穎,英姿振發,天才超軼,性識明茂。及長,學通經史,有邁俗之志,好誦老莊書。年十五,即遯跡靈嶽,羽服遊羅浮諸山。入赤城山,精思念道,常服餌朮,能絕穀連年不餓。漢光和二年正月朔日,於天台上虞山,感太上遣東華真人,授以三洞經籙,修行祕訣,金書玉誥符圖,及大洞靈寶經典,以為精修。並受白虎七變太清九鼎金液丹經,煉氣保形之術。於是五通俱足,仙遯無方矣。後於閤皁山上得道,白曰昇天。證位太極左宮,天機內相,常道沖應,孚佑真君,留傳天台派。
  葛玄(葛仙翁),字孝先,三國時吳國丹陽人。出身宦族名門,生而秀穎,性識英明。自幼好學,經傳子史,無不博覽,十五六歲名震江左。性喜老,莊之說,不願仕進。十多歲時,俱失怙恃,深感人生無常,乃發心學道。於是遁跡名山,參訪異人,服餌芝朮,精勤苦修,遂得成仙,世稱葛仙翁。葛玄歷遊靈岳、赤城,羅浮等諸山,從仙人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經等道法。葛玄勤奉齋戒,感老君與太極真人,降於天台山,授葛玄靈寶等經三十六卷。久之,太上老君又與三真人,從官千萬,命侍經仙郎王思真,出洞元大洞等經三十六卷,及上清齋二法,靈寶齋六法等。葛玄完全遵照太上老君的教導,修煉勤苦不怠,能遨遊山海,分形變化,尤長於治病收劾鬼魅之術。《三國志‧吳書》記載:孫權好道術,葛玄嘗與之遊,得權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觀。弟子鄭隱得其法術。
  葛玄一日對弟子張恭說:「吾為世主所逼留,不遑作大藥,今當以八月十三日中時去矣。」到了這一天,葛玄衣冠整齊進入室中,臥而氣絕,顏色不變。弟子燒香守著他,三日三夜。半夜忽起大風,聲響如雷。風停再點燃蜡燭時,已失去了葛玄的蹤影,只見他的衣服委放在床上,衣帶都未解開。早晨問鄰人,都說沒有大風,大風只在這一個屋子裡才有。葛玄已經成仙而去,証位太極左宮天機內相,道教中稱為常道沖應孚佑真君,世俗尊稱為太極葛仙翁。


許遜(許真君)
  許遜為晉代著名道士。字敬之,南昌人。祖父和文親都世慕仙道。據道書記載,他少年時曾入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不顧自己的箭傷,折回頭來傷心地舔其子而死。許遜悵然感悟,遂折弓棄矢,銳意修道。
  許遜聰明穎悟,博通經史,明曉天文,地理,音律,五行,讖緯之書,尤其喜好神仙修煉之術。據說他曾師事著名道士吳猛,修學道法;曾擇西山之陽逍遙山,以修煉為事。後舉為孝廉,任旌陽令,治政廉簡,大施利濟,吏民悅服,時人感其德化。後見晉室紛亂,乃棄官東歸,遨遊江湖,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據說曾拜諶母為師,道法高妙,豫章各地多有許遜蛟斬蛇,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據說曾求得太上靈寶淨明法,被尊為淨明道派祖師。後乃歸隱西山,精修不懈。
  至孝武寧康二年,許遜已一百三十六歲,八月朔日,有仙人自天降,曰:「奉玉皇詔,授子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八月望日,舉家四十二口,同日拔宅升天,雞犬隨之。宋徽宗敕封: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証位為天樞使相,為天府四相之一。


西河薩真人
  薩真人諱守堅,南華人也,一云西河人。自稱汾陽薩客,生年月日無實錄可考。少具利物濟人之心,嘗學醫術,因誤藥殺入,遂棄醫業學道。後聞江南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道法高超,欲往學之。追其行蹤,出蜀至陝,行囊已罄,方悶坐途次石上。忽見有三道人來,薩詢此去信州遠近?道人問所欲?薩云欲訪虛靖天師以學道。道人曰:「天師羽化矣」!薩方悵惘;一道人曰:「新天師道法亦高,吾與有舊,當作函介,持往訪之。」遂授一信及一履,並曰:「吾有一法相授,日間可以自給。」乃授以咒棗之術,曰:「咒一棗可取七文,日咒十棗,則有一日之資矣。」一道人亦曰:「吾亦有一法相授。」予以五明棕扇一柄,曰:「有病者搧之即愈。」又一道人亦曰:「吾亦有一法相授」乃五雷法也。薩拜而受之,用之皆驗,日以咒棗百餘,除曰用外,餘錢均濟貧苦。及至信州登龍虎山,於天師府投信及履,始知乃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親筆書也。天師舉家慟然!後過湘州,寓一血食神廟。湘州太守夜夢神告之曰:薩先生數日寓此,令我不安,幸為善遣之!薩被逐遂行。至十數里外,遇人畀豕往廟酬神,薩以少香付之,囑於酬願畢將香焚之。其人如誡,乃雷火一聲,其廟焚然!更不延及民居。薩居越修行與濟世,十有二年。一日行至某渡,見有船而無操舟者,乃舉篙自渡,至則置錢三文於舟中,以償渡資。忽見一人立於水中,金睛朱髮,鐵冠紅袍,手執金鞭。薩訶之出,立於薩前,曰.「吾前湘州廟神也。前君火焚吾廟,使吾家三百餘口無依!吾實無罪,因訴於上帝,帝賜吾慧眼金鞭,令隨察於君,如有犯律,得便宜行事。於今十二年,君均無過!今日渡舟,乃置錢空船中,君實無可報之過矣。今願為君部將,奉行法旨。」薩遂予命名王善,奏請玉帝,列為部將,每有行持,報應若響,後擢予豁落靈官之職。薩得道後,遊於閩中,五月五日端坐而化。證位為一元無上真君。道稱玄風永振天尊,留傳西河派。


陳摶老祖
  陳摶宋真源人,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不知生於何時,或云出於唐季。五代時隱於華山修道,服氣辟穀,居恒鼾睡百餘日不起。初宋太祖微時曾往訪問道,而師事之。自後晉漢以後,每聞一朝革命,摶必嚬蹙數日,及聞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笑曰:「天下自此定矣」!太宗時屢召始應,乃賜號希夷先生。後道家多祀之,稱為希夷老祖。
  陳摶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或說為普州崇龕人。)年少時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好佛學,醫理,天文地理,頗有詩名。後舉進士不第,悟世事浮華實為虛妄,乃不求仕進,遊歷名山,求訪仙道,長期隱居在武當山九室岩,服氣辟穀,清靜修道二十餘年。後移居華山雲台觀和少華山石室,與隱士呂洞賓,李琪等交往甚密。後周世宗思陳摶有奇才遠略,乃召陳摶入宮,命他為諫議大夫,他固辭不受,賜號「白雲先生」。宋太宗曾兩次召陳摶入宮,待之甚厚,他建議宋太宗「遠招賢士,近去佞臣,輕賦萬民,重賞三軍」,甚得太宗敬重宏信,賜號「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年)卒於蓮華峰下張超谷中。
  陳摶好研《周易》,常手不釋卷。曾作《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又作有《先天圖》,其宗教思想融儒,釋,道三家學說,啟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據傳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是由陳摶的《無極圖》衍化而來,其《先天圖》被邵雍演化為「象數」體系。其道教丹道思想主張性命雙修,養生內煉,澄思息慮,調氣入靜,順應大道,以傳統的道家學說為核心,吸收儒家,佛教的思想,構成一套系統的內丹理論,為宋元道教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觀音大士究屬佛教抑是道教?
  觀音大士古之仙女也。據道藏搜神記云:「昔有一國王號曰妙莊,有三女:長妙音,次妙緣,三妙善,妙善公主即觀音大士也。自幼艷麗秀穎,夙好習道,王令其贅不從。逐之後花園,居於白雀寺,使僧尼苦之。以搬茶運水,鬼使代之。王怒,命焚寺,僧尼俱燬於燄,而大士無恙如故。王命斬之,刀三折。命縊之,白練帶斷。忽然黑霧遮天,一白虎背之而去。至屍多林,青衣童子侍之,遂遊歷地府,過奈何橋,救諸苦難。再至屍多林,太白星化一老人,指與香山修行。後莊王病惡劇,大士剜目斷臂救王,王往禮之。爾後道成,空中現千手千眼靈感觀世音奇妙之相,永為香山顯跡云。」蓋初為佛教之徒,後受道教之太白星君度引。宋徽宗時,賜號觀音菩薩為觀音大士,列入道教。故宋以後,凡道教之家亦祀奉觀音大士,或稱為白衣大士。乃為佛敖而兼道教之神。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諱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蜀漢解人,五月十三日生。美鬚髯,有膽力,好讀春秋,秉性忠直。與劉先主同張飛在桃園行結義,情若兄弟。初守下邱,為曹操所敗,先主奔袁紹。時羽為操所得,待以殊禮,拜為偏將軍。旋紹攻操急,操無以應,羽斬紹勇將顏良,解操危以報之。操表封羽為漢壽亭侯,賞賚益厚。嗣羽聞先主在紹軍,乃盡封操所賜,歸奔先主。先主既收江南諸郡後,以羽守襄陽。及西定益州,留羽督荊州事,大破曹仁於樊,斬龐德,擒于禁,覆其七軍,威震華夏。後孫權用呂蒙計,襲破荊州,羽失江陵,退守麥城,終至被害!後追諡壯繆侯。道書以:羽自玉泉顯聖之後,遇鐵砵真人,立法為地祇上將。後因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命其斬蛟。宋崇甯中,封為崇惠真君,旋加封為武安王。明萬曆中晉封為協天護國大帝,後又封為伏魔大帝。歷朝皆有封諡,常於世上飛鸞降筆,覺世濟人,屢顯靈異,立廟崇祀者遍於全國,而香火日隆。世乃尊為武聖帝君,又稱為文衡聖帝,道稱昭明翊聖天尊。
  關帝即三國時蜀國的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蒲州解良人(今屬陝西省解虞縣)。傳稱,關羽是青龍轉世,豎眼攢眉,超額長面。及長,身高九尺五寸,鬚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砂,丹鳳眼,臥蠶眉,力敵萬夫。東漢末年,關羽與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情如手足,同謀起兵。初守下邳,為曹操所敗被獲,待以殊禮,拜為偏將軍,後為曹操斬袁紹之勇將顏良,以解曹操之危而報答之。曹操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賞賜甚厚。關羽在得知劉備下落後,即掛印封金,盡留曹操之賜,歸奔義兄劉備處。劉備建蜀國後,以關羽守襄陽,督荊州事。關羽大破曹仁於樊城,斬龐德,擒于禁,覆七軍,威震華夏。後因輕敵中計,敗走麥城,終至被害。傳其頭葬於河南洛陽關林,其身葬於湖北當陽玉泉山。後世感其忠義,遂歲時奉祀。道書稱,關羽自玉泉山顯聖之後,遇鐵缽真人,立法為地衹上將。宋時,應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之召,現形御前,降蛟斬怪。宋真宗嘉其護國祚民之功。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封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又封為義勇武安王。元代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初祀為關壯繆公,與岳飛同祀,各地武廟稱為關岳廟。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元年敕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五年(1666年)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勒碑於洛陽關林。自北宋以後,道教即尊奉關帝為護法天神之一,有稱「蕩魔真君」或「伏魔大帝」的。民間則俗稱關聖帝君或關帝。
  宋元之間,關帝是忠義的象徵。明清間,多有乩壇飛鸞、請關帝降筆著述傳世。《關帝覺世真經》、《關帝明聖經》和《戒士子文》等在民間廣泛流傳。民眾崇拜關帝,遠超出道教以關帝作為護法天神的範圍,而是將關帝視作武神、財神和正義之神,凡是命祿科舉、祛災除疾、驅邪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庇護商賈、通暢財源、決斷疑難等等,無不祈求關帝。特別是明清的民間秘密會黨組織,更是以關帝之忠義作為結黨的精神紐帶,入幫會、結弟兄、起盟誓,均在關帝神像前,焚香頂禮,歃血為證。清至民國期間,各地都建有專門奉祀關帝的關帝廟,一些有規模的道觀乃至於佛教寺廟也都塑有關帝神像或供奉關帝神位,其香火之盛,類似於城隍廟和土地廟。關帝神誕之日,傳為五月十三日,另一說為正月十三日。每逢神誕之日,關帝廟總要啟建祝誕道場。清末有人感嘆其香火之盛,幾「與天地同不朽」。


武穆岳王
  岳王諱飛,字鵬舉,宋湯陰人。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宜和中以敢戰士應募,隸於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軍。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製旂以賜之。復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又授少保,為河南北洛招討使。未幾,復大破金兵於朱仙鎮,正欲指日渡河,直搗黃龍!時秦檜為相,力主和議,欲盡棄淮北之地以媚金。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飛返。以莫須有誣罪之,被捕下獄死,時年三十九。孝宗時詔復官,諡武穆。甯宗時追封鄂王,改諡忠孝。後人以其忠孝可欽,因多祀奉之。民國三年,與關帝合祀武廟。


東嶽大帝
  東嶽乃群仙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也。神異經曰: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曰胥勃氏,曰立英氏,子曰金輪氏,弟曰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蟬氏即東嶽帝君也。伏羲氏封為古歲太華真人。至神農氏賜天符都官號。至漢明帝封太山元帥,掌人世居民貴賤高下長短之事,十八地獄六真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唐武后時封為天齊君。玄宗加封為天齊王。宋真宗祥符元年詔封東嶽天齊仁聖王,祥符四年,尊為東嶽天齊仁聖帝。清朝加封為天齊仁聖大帝。世俗奉為治鬼之神也。
  東嶽指的是今山東省的泰山。東嶽大帝就是泰山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東嶽大帝是盤古氏九世苗裔金輪王少海氏與妻彌綸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犧氏時封為太歲。至神農朝,賜天符都官,號名府君。漢明帝時,封為泰山元帥。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封東嶽為「神嶽天中王」。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尊為「天齊君」。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加封「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詔封東嶽天齊仁聖王,四年又尊為帝,稱「東嶽天齊仁聖帝」。對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故天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其中五嶽之長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稱為岱宗。《風俗通義》引孔子語稱,「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當指王者功成封禪,以告天地的意思。漢魏以後,道教沿襲古制,奉祀東嶽大帝。
  泰山峻極高巍,古人視作通天之路,故稱「天齊」,意思是與天一般高。祭祀泰山就是在山頂上築土為壇,祭天以報天之功。學道修道之人即以祭祀泰山為登仙之道。
  泰山地處東方,陰陽交泰,萬物之始,有生必有死,故泰山之神知人生命長短。《風俗通義》引當時傳聞稱,「岱宗上有金篋玉策,知人年壽修短。」漢代出土的鎮墓券上,多有「死屬泰山」字樣。自漢魏以後,東嶽大帝又主掌人之生死壽夭。《雲笈七籤》卷22云,「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因此,奉祀東嶽大帝的東嶽廟大多設有管理人仙命籍的七十二司或七十五司,如速報司、福壽司等等,分別司理人的生死貴賤。
  東嶽大帝的神誕之日為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廟或者供奉東嶽大帝的宮觀都要舉行祝壽慶典,以大型齋醮儀禮為道教徒祈壽延命。親屬亡故以後,也要到東嶽大帝前行黃籙超度功德,祈禱亡魂早日昇天。


城隍爺
  城隍為地方神靈也。周禮蜡祭八神之一(即水庸)而變化者,蓋水為隍,庸為城。乃曰城隍。吳赤烏年間特祀之,遂遍於天下,其神往往為也方生前有功德勞績者任之。例如:姑蘇城隍之春申君,杭州城隍之周新(見琅瑯代醉篇)。考城隍二字,始見於易經。所謂「城復於隍」也。又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注:「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是為祭成隍之始,北齊時有慕容儼禱城隍獲佑事,據北齊書慕容儼傳云:「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佐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是城隍之祀,南北朝亦有之,至唐則漸盛。而張說、許遠、張九齡、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皆有祭城隍文,大率為祈雨、求晴、禳災諸事而作。後唐清泰中,始封城隍為王爵,宋以後其祀遍天下,明初京都郡縣皆為壇以祭之。太祖初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濠、東和、平滌以為王,府曰公,縣曰侯。洪武三年去號,但稱某府縣城隍之神,洪武二十年,改建廟宇,如公廨,設座判事如長史狀。清因之,列入祀典(見陔餘叢考)。按城隍之神亦如人間之宰,省城隍稱為省主,治一省之事;縣城隍以治一縣之事為縣主也。今各省縣地方,均有城隍廟宇存焉,稱為護國威靈公。
  城隍神是護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說文解字》稱「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無水曰隍」。城隍一詞的古義當為護城之河。因此,班固有文云:「修宮室,浚城隍。」以城隍為神名,文獻始見於《北齊書》之《慕容儼傳》,傳稱慕容儼守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隋唐以後,城隍崇拜逐漸流行。《太平廣記》之「宣州司戶」條稱,吳地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五代時期,城隍神已有詔封,例如,杭州城隍被封為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被封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被封為靈感王等等。宋代時,城隍崇拜被列入國家祀典。宋趙與時《賓退錄》言及城隍崇拜,「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名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元繼宋典,上都和大都均建有城隍廟,大都之城隍神還被封為佑聖王。明代城隍崇拜達到極盛。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封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為正一品,其餘府城隍為正二品;封州城隍為靈佑侯,正三品;封縣城隍為顯佑伯,四品。同時確定城隍殿按官衙設置,高廣相當,並配備相應的袞章冕旒。明太祖對其一系列推崇城隍信仰的用意曾有說明稱:「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清代的城隍崇拜沿用明制。明清兩代府州縣官員蒞任,必先祭拜城隍神。
  城隍神的職責主要是保護本城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職,又有監察和糾正陽世官員功過之責。代天理物,剪惡除兇,護國安邦,普降甘澤,判定生死,賜人福壽。《續文獻通考》的《群祀考》中引明太祖之言稱:「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據《北齊書》之《慕容儼傳》稱,南朝梁軍於水中築荻洪以斷慕容儼守城之水路。慕容在祈禱城隍神後,即風起浪湧,沖斷荻洪,救護了守城軍民。
  《太平廣記》一二四,引《報應記》云:唐洪州司馬王簡易「常得暴疾,夢見一鬼使,自稱丁郢,手執符牒,云奉城隍神命來追。王簡易即隨使者行,見城隍神。神命左右將簿書來檢。畢,謂簡易曰:猶合得五年活,且放去。」由此可見,唐時城隍神已兼理陰司冥籍。現在城隍廟中除了供奉主神城隍以外,還多供有判官和皂隸塑像,當屬城隍神主理陰司冥籍的輔從。道教科儀中,在召請亡魂時,往往要給城隍發「牒」,目的是通知城隍押解亡魂到壇場施食完形、聽候超度,這正是城隍神主理冥籍的體現。
  奉祀城隍神,據《諸神聖誕日玉匣記》,明代定五月十一日為都城隍聖誕日。不過,由於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於民,例如蘇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們的生日也並不一樣。因此各城隍廟的聖誕之日也不盡相同。舊時於清明和中元之日,還有將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廟、全副儀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舉,民國以後在中國大陸已廢,但是在元旦、春節以及每月朔望之日,進城隍廟燒香奉祀、祈禱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在周代已經有城隍的名稱,人民愛護保家衛國的城隍,便列為祀典去祭祀。周時有八蜡之祭,《禮.郊特牲》說︰「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水是隍,庸是指城。
  南北朝時,正式稱城隍神(見《北齊書.慕容儼傳》)唐清泰中,以王爵封城隍神,五代仍之,宋代列城隍入國家祀典,各府、州、縣皆立廟奉祀,元代在京都建立城隍廟,封其神為《佑聖王》,廟宇遍天下。
  明太祖微時曾棲身城隍土地廟中,即帝位後對土地城隍神特別崇敬,大行封賞,京都城隍神(都城隍)封王,府城隍封公,州城隍封侯,縣城隍封伯,其後整頓祀典,取消封爵,下令各地城隍,如行政建制稱呼,例如都城隍,府城隍,縣城隍等)其廟宇建築一如衙門。緣用至清及民初,城隍衙門附設地獄、獄卒、犯人、刑具及十殿閰王、判官、黑白無常陰森可怖,所以勸善懲惡(香港上環街市有十王殿,今已拆去,地名猶存,故老能道之)。
  城隍為親民之神,凡民間有糾紛,則往拜城隍,於神像前立重誓,斬雞頭以証明其本人理直氣壯。
  清代凡地方官新上任,例必排儀仗往拜城隍,以示今後為官清正,否則遭神譴責,故昔日一般人對城隍的信仰和親切感實較他神為深。


延平郡王鄭成功
  鄭成功明末南安人,原名森,字大木,芝龍之子。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後閩臺人以國姓王稱之)。崇幀末年,京師淪陷,唐王即位於閩之福州。芝龍變節降清,成功遁入海鳥,據於南澳。桂王封為延平郡王。乃連攻舟山與福建,並取台灣,作為滅清復明之根據地,仍奉明帝年號。因鑒僅憑軍事與政治之力,恐不易摧毀清廷統治,乃用陳永華等之策,創洪門會。以道教為中心,並派人至內地學道與傳道,以團結力量;且在台灣興建道廟,一時人民皆受所化,信奉道教者十有八九。使道教在台灣奠下鞏厚基礎!郡王歿後,臺人仰懷德政,與其忠貞英烈事蹟,乃建祠於臺南祀之,迄今閩臺兩省各地,崇奉不衰。


東廚司令
  東廚者庖廚之稱也,東廚司命係灶神,俗稱灶王或灶君也。灶神乃古來傳承之神,為古五祀神之一也。禮月令云:「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注:「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也。」又云:「孟夏之月祀灶」注:「祀灶之禮,東面設主於灶陘」疏:「灶陘謂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朱子語錄云:「灶陘即今之灶門安柴處。」論語八佾:「甯媚於灶。」皇疏:「灶謂人家為飲食之處也。」禮禮器:「臧文仲焉知禮燔柴於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注「奧或作灶,老婦先炊者也,明此祭先炊,非祭火神,燔柴似失之。」疏「奧者灶神,常祀在夏,以老婦配之,有俎及籩豆,設於灶陘。」蓋謂灶即奧也。至五經異義云:「灶神姓蘇名吉利,夫人姓王名摶頭。」與酉陽雜俎云:「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女六人,皆名察治。」及周禮以顓頊之子黎為灶神等。疑皆附會之說。按祀灶之起源甚早,今人多皆家奉灶神,稱為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以祀奉灶神在家,考察家人善惡,每年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報天庭,以為福禍之憑,故俗皆於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之,謂之送灶神。然抱朴子微旨云:「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是則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乃月必一報於天也又東京夢華錄云:「都人至除夕請僧道誦經,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此則又係於除夕送灶神,以灶神稱為司命也。又有稱灶神為灶君者,國策趙策云:「復塗偵謂衛公曰:臣嘗夢見灶君。」羅隱送灶詩云:「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是皆稱灶君也。考道藏洞玄部有:「東廚司命燈儀」與「太上洞真安灶經」。足見祀奉灶神,古已重之矣。按灶神又稱為「本家司命」,據道書以:各家所祀灶神,乃本姓祖先之有德者任之,以察其子孫之善惡,故曰本家司命云。
  灶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禮記》的《祭法》篇稱,「王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鍾,或者祀戶,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兩漢時期,有稱火神炎帝神農,死後託祀於灶;也有稱祝融祿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託祀於灶。上灶還要洗刷鍋盆,因此《禮記》的《禮器》篇又稱祭灶是「老婦之祭」,「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飲食,故報之也。」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灶神之職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製作。約在東晉前,灶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因此,南北習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舊時亦有士紳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別。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之類,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馬。

 
日本沖繩南星科學技術學院(土木建築 生物科技 IT資訊 國際觀光 四大專門系所)

FB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