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聖由來介紹(一)
2021/11/27 下午 05:13:49
道教神聖,分先天真聖,後天先真,社稷神靈。
道教乃敬天法祖之多神教。舉凡先天真聖,後天仙真,及地方社稷神靈,各依人民的欽仰崇拜,而自由祀奉之。拜先天真聖者,得兼祭後天神靈﹔祀後天先真者,亦可兼奉先天真聖,並無限制。
無極始祖─元始天王
雲笈七籤元始天王紀云:〔元始天王稟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霞,託體虛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際,時玄景未分,天空冥遠,浩漫太虛,積七千餘劫,天朗氣清,二暉纏絡,玄紫蓋映其首,元氣之電翼其真,夜生自明,神光燭室,散形靈馥之煙,棲心霄霞之境〕。如上所舉,可知由無極而成太極的情形。元始天王生於虛無自然即〔太易〕之世,第一化為無形天尊〔天寶尊〕,是為〔太初〕之時﹔再化為無始天尊〔靈寶君〕,是再〔太始〕之時。第三化為梵行天尊〔神寶君〕是為〔太素〕之世,皆〔無極界〕也。而至陰陽判分,天地肇定後,則成為〔太極界〕,蓋即由〔太素〕而成〔太極〕的也。元始天王以氣化道,以道成身,而後始有天地人黃,於以生萬物也。允為無上之高,時即掌道之祖。
萬天道元─三清道祖
道祖-道的祖氣。
三清係元始天王所化法身。列仙傳云:元始天王在天地未分時之一元精氣,在大羅天上,化身於三清。一化無形天尊(今稱天寶尊又稱元始天尊),常住於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無始天尊(今稱靈寶尊又稱靈寶天尊),常住於禹餘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稱神寶君又稱道德天尊),常住於大赤天之太清境。
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合稱,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所居之處,故這三位最高尊神合稱為三清。三清各為教主,即三洞之尊神,統御諸天神,為神王之宗,飛仙之主,宇宙萬物皆為其所創造。三清乃天地人之祖氣,也尊稱聖號為三清道祖。
三清道祖聖號為:
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靈寶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宮觀大多設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道德天尊神像常作一白鬚白髮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在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日大多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
天地始氣─五方五老
道的原理由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陰陽變化而生五行。因而雲笈七籤以:元始天王化身成三清之後,繼又以大鈞之元氣,大淵之至精,化為五方五老。
─青靈始老君─木公老。亦稱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
─丹靈真老君─赤精老。亦稱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
─中央黃老君─元黃老。亦稱中央混元玄靈黃老君。
─皓靈皇老君─金母老。亦稱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
─五靈玄老君─水精老。亦稱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
五行之氣─五方五帝
五老受天王之教,體天地之德,共贊化育天地萬物群品。又因五老性情與天王同,只想靜養怡神,不喜調御作為,於是五老又按五行,化為五方五帝。五老是五行之精,乃五行之體,五帝是五行之氣,為五行之用也。
─青靈始老君─木公老。化為東方青帝,主木ˋ司春,其名曰靈威仰。
─丹靈真老君─赤精老。化為南方赤帝,主火ˋ司夏,其名曰赤熛怒。
─中央黃老君─元黃老。化為中央黃帝,主土ˋ司四季,其名曰含樞紐。
─皓靈皇老君─金母老。化為西方白帝,主金ˋ司秋,其名曰白招拒。
─五靈玄老君─水精老。化為北方黑帝,主水ˋ司冬,其名口十光紀。
萬天帝主─玉皇上帝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乃元始天王所化法身,為太極界最高之神,居昊天金闕,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佈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總御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主也。
道教太乙真蓮宗開宗祖師郭道師曰:【一氣化三清,三清合一體,就是玉皇大天尊】。言簡易賅,無極ˋ太極一體兩面。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與玉皇,猶如先虛無而後妙有,先無極而後有太極,先無為而後有為。
玉皇大帝神誕之日為正月初九日。道教宮觀要舉行金籙醮儀,稱「玉皇會」。參加醮儀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齋天」大禮,以祈福延壽。福建和台灣民眾稱玉皇大帝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齋戒沐浴,上香行禮,祭拜誦經,有的地方還唱戲娛神。中國北方過去還有舉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遊村巡街的習俗。十二月二十五日傳稱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的日子,舊時道觀和民間都要燒香念經,迎送玉皇大帝。
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的形象是,天尊頭戴冕旒,身著朝服,"妙道真身,紫金瑞相",端坐于七寶芳騫林中之九色蓮花寶座,周圍有九頭青獅子口吐焰,簇擁寶座。天尊天上環繞九色神光,放射萬丈光芒。眾多仙真、力士、金剛、神王、金童、玉女侍衛身旁。
超度地獄鬼魂的尊貴天神
從前有一種十分流行的說法:這個世界分為三個空間,即天間.人間和陽間。天間是玉皇大帝和佛租為首的神佛們的樂園,人間世俗中成仙得道、修行到家者也能上去。但世俗中的絕大多數人并沒有這種福氣,死后都得去陰間報到。人一旦墮人了陰間地獄,尤其是十八層地獄,永世都不得超生。為了救度地獄中受苦受難的眾生,佛道兩教專門配置了兩位尊神主管教化.使之脫離苦海。佛門中有地藏王菩薩,而在道教裡,則是太乙救苦天尊。
据稱,不僅是被打入血池地獄的女性,凡是被打入地獄的人.只要他們的親族或遺族帶著太乙救苦天尊傳授的神符向神祈禱,下地獄的親人便一定能得救。換言之,太乙救苦天尊.就是拯救受苦受難之人,超度地獄鬼魂的最尊貴的天神。
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學理論名詞“太一”演變而來的。“太一”本指形成天地方物的元氣,“太一”,元祖也。養之不窮,用之不竭,能生萬物,乃氣之祖宗,造化之基也。被稱為“太一”的元氣是先天地萬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是道家、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因此,也可以說“太一”即"道"。
在崇尚鬼神的古代,人們將"道"的別稱“太一”尊為天神,並用太一神名命名星辰。太一星屬紫微垣,在紫微宮門外,天乙星南,今天龍座內,是一顆恆掛中天,永遠閃爍的亮星。古人認為,有其星必有其神。居住在太一星的神靈自然是太一神。這樣,由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的元氣"道"演化而來的至大、至空、至虛、至玄,概念抽象,形象模糊的元氣之神“太一”神便成了直觀的、易于想象的、便于供奉的太一星神。故而,早在戰國時楚國已有祀奉太一神的祠廟。漢武帝時,在長安東郊建太一壇,並建五帝壇於其周圍,以五帝為太一之佐,禮祀太一。"天神貴者太一"。道教創立后,太一信仰即被道教吸收,並尊稱其為"太乙救苦天尊".將其納入道界諸神體系,他都在玉清境,得策名學道,號令群真。
中國古代稱上、下、東、西、南、北六方為六合",亦稱"六極"。道教將"六合、六極"作為教名稱之一,稱六極各有一位天神統御,稱"六御",亦稱"昊天六御宸尊"。這六位大帝依次排列的順序是: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統御萬天
勾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統御萬雷
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統御萬星
東極青華大帝-統御萬類
南極長生大帝-統御萬靈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統御萬地
六御中的東極青華大帝即太乙救苦天尊。天尊住在"青華常樂界。東極妙嚴宮",東極青華大帝因此而得名。
十方救苦天尊
十方救苦天尊乃東極青華大帝,化為太乙救苦天尊後,又應化於十方。化號為十方救苦天尊。其化號曰: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南方玄真萬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是為靈寶十方救苦,濟度人鬼也。
太一是形成天地萬物的元氣,元氣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在谷滿谷,在坑滿坑,彌滿八極,無往不在,因而"遍滿十方界"。太乙救苦天尊由太一神演變過來的。因而他積氣成神,聚則成形,散則為氣,也像元氣一樣,無處不有,無往不在,遍滿十方,無所不能。
道經《救苦誥》中稱,太乙救苦天尊"隨機赴感,誓願無邊,大聖大慈,大悲大願,十方化號,普度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十方化號"即指太乙救苦天尊方便于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化為靈寶十方救苦天尊。這"十方化號"是: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東南好生度命天尊
東北度仙上聖天尊
西南太靈虛皇天尊
西北無量太華天尊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且看太乙救苦大天尊:
他救苦十方,濟度人鬼,救苦救難,化身無數,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聖人、帝君,或為真人、天尊,或為金剛、神王,或為力士、魔王,或為道士、天師,或為老君、皇人,或為功曹、天醫,或為男人、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伯、雨師,總之"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
太乙救苦天尊,在天上稱為太一福神,在世間稱為大慈仁者,在地獄稱為日耀帝君,在外道鎮邪時稱為獅子明王,在水府淵泉稱為洞淵帝君。
太乙救苦天尊最尊、最貴、最聖、最靈,他于每月三、九日降臨人間,普救眾生。凡人在危急之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天尊即隨聲赴感,前往解救,凡人遭疾疫,重病纏身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疾病即愈,獲得安寧;凡人求官尋職而奸佞妄生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然嫉妒不生,步步高遷凡人乘船渡江海,被波浪驚嚇,受到魚龍威脅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到達彼岸,不受傷害;凡人碰到雷聲霹靂,風雨交加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能神清氣爽,魂魄不動,凡人親族生怨,兄弟不和,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感六親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凡身為帝王君主,朝中叛臣偷生,兵火連綿,風雨失調,萬民塗炭,怨天尤人之聲此起彼伏,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就會風調雨順,叛臣敗露,國泰民安.凡人被邪精、惡鬼、匪徒傷害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妖魁自止,鬼賊滅亡;凡人在山林中被虫蛇﹒禽獸追逐并受傷,只要念誦天尊聖號,禽虫自退,不敢近前;凡女子懷胎受孕而難產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感真氣護佑,無傷頭痛,并且生下智慧之男或漂亮之女,六根具足,母子團圓.凡男人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養性修身,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功行圓滿,白日升天;凡人之七祖、九先、弟子、同學、夫妻、孩子身死而未得託生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然脫離陰間,得以生天;凡人被對頭苦纏不休,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化解恩怨,握手言和。
總而言之,太乙救苦天尊的確像生成宇宙萬物的元氣,無處不有,無所不能,時時刻刻在救苦救難,普度眾生,超度孤魂脫離苦海。
太乙救苦天尊還是專門拯救不幸墮入地獄之人的天神。所以,過去道士打醮、做道場、辦喪事,都請太乙救苦大天尊降臨,施食眾鬼,超度亡魂。這時,太乙救苦大天尊由九頭獅子推車,十侍弟子相隨,金鑾袈裟,左有金童、右有玉女,持九環錫杖,摯玉明寶扇,有金睛獨眼鬼跟隨,親自下到鬼城豐都地獄。豐都大帝、十殿閻羅王即刻虔誠恭迎。天尊用玉明扇煽三下,九環錫杖頓三頓,扇開豐都門,讓金睛獨眼鬼照耀光明,接引十類鬼魂出離地獄,同赴道場。天尊為地獄鬼眾及各方孤魂野鬼講經說法,用楊柳枝蘸金缽盂中的甘露水,施食鬼眾,超度十類孤魂脫離地獄苦海,或升臨天界,或轉生人世。
☆這裏有兩則太乙救苦天尊顯靈的故事☆
多才而善辯的道士張仁表與人交往甚少,因他常常說謊而受到人們的鄙棄。一次,他病了,被帶地獄,正在危難之間,他記起平時常聽人說,呼喚太乙救苦天尊可以得救,于是他高喊十數遍,拉他進地獄的判官小鬼們都笑了。他再呼喚十數遍,只見紅光閃爍被簇擁著的天尊突然出現。天尊對他說,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是最不道德的行為,本來你的壽數已盡,不得再回人間,現在再給你七年,讓你返回人世。不過,在此期間你要為我畫像,廣示天下,還要盡行善道。張道士聽到這裡醒來,原來是南柯一夢。他遵循天尊之言,從此遍遊四方,凡有道觀他必定為天尊畫像。如此過了七年,果然死去。
又有一男人乘船,突遇大風大浪,眼看就要翻船。這時,他大呼天尊,結果得救。還有一個故事,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男子遇見已死多年的妻子。妻子生前犯了罪孽。死后被打入地獄,受到應有的懲罰。妻子見到丈夫后請求相救,這男子便呼喚天尊,結果救了妻子。
太乙救苦天尊原是道界諸神中僅次于三清的"六御"之一,後來為了符合道經四輔(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類,去掉此神及"長生大帝",成為"四御"。在神靈信仰中有這樣一條規律,一些神信仰逐漸衰落,一些神信仰又產生興起。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化身無數,無處不在,大慈大悲,尋聲救苦。比佛門中大慈大悲、法力元邊、觀其聲音、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產生還早。但到了近代,天尊名諱卻只保留在道經中和道士誦唱的經韻中,他在民間的影響已遠遠不及觀音。原因何在呢?
《太上三洞表文》中稱天尊有九,即:太乙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火煉丹界天尊、法橋大度天尊、金闕化身天尊、逍遙快樂天尊、寶華圓滿天尊等。太乙救苦天尊居九天尊之首。太乙救苦天尊之職就是「至聖至仁,極慈極愛,乘九師之仙馭,散百寶之祥光,接引浮生」。傳稱,人如遇到苦難,只要念誦太乙救苦天尊名號,太乙救苦天尊就會隨聲應化,幫助人解憂排難,化凶為吉。對於積功行善、功行圓滿之人,太乙救苦天尊會「乘九師之仙馭,散百寶之祥光」,接引昇仙。道教的主要宮觀一般都有太乙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常作天尊騎獅子狀。道教徒通常只是在上中下三元之日或為亡魂舉行黃籙超度道場時,才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宋元以來,道教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的,名目繁多。例如:《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九幽燈儀》等等。在此類科儀中,太乙救苦天尊除了接引浮生以外,還主持以水火交煉亡魂、主持清蕩血湖地獄,破獄拔度罪魂等等。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亦太極界之神。在玄黃判分,天地肇定後,乃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帝出,而為治理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過,而司眾生禍福之神。又稱為上元、中元、下元三元也。集仙錄以:「張道陵於龍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所以人間祀奉三官,係自漢張道陵始。至元魏時,乃以三官配為三元節: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定為天官大帝誕辰;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定為地官大帝誕辰;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定為水官大帝誕辰。魏書釋老志云:「張道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火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按三官大帝,設有九府,共部一百二十曹,計三元九府有三百六十應感天尊。世人合三官簡稱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也。(按三官之號曰賜福,曰赦罪,曰解厄,皆為天聖度世之德心也。故世俗乃有:「堯帝乃天官所降生,舜帝為地官所降生,大禹係水官所降生」的傳說。)
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的《覲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東漢時,張陵創立天師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南北朝時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