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資訊五術相關

道教神聖由來介紹(五)

2024/9/24 上午 08:57:21

本篇神聖:土地公與財神爺、財神、五祀神、門神與戶尉、天上聖母、臨水陳夫人、三奶夫人、保生大帝、開漳聖王、三田都元帥、五府千歲、三山國王、靈安尊王、廣利尊王、廣澤尊王、中壇元帥、清水祖師、藥王孫思邈、黃大仙、祖天師、張三丰、三茅真君、碧霞元君…「道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動,至春秋戰國時期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等思想。

👉道教神聖由來介紹(六)

  #古籍 #道 #後天先真 #地方社稷神靈 #土地公 #財神爺 #天上聖母 #五府千歲

道教神聖由來介紹(五)

土地公與財神爺
  土地社神也,俗稱里社之神曰土地。公羊傳註:「社神者土地之主也」,故古以土地之神為社神。朱文公集,有四時祭土地文數篇。通俗篇云:「今凡社神,俱呼土地。」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之神為上公。」杜氏註:「用幣於社,謂請教於上公。」又後漢方術傳有社公之名,通稱為公,後世遂稱為土地公。蓋各地凡有里社必祀土地之神,稱為「福德正神」亦稱為「土地公。」按俗以土地神之像,老而鬚髮皆白,左手端一大元寶,右手扶杖,以能招財與守財,應「有土此有財」之義,因又稱為財神爺,今凡廟宇亦皆祀之。
  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單位。《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漢書》之《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社神初無姓名。東晉以後,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道經《道要靈衹神鬼品經》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錄》稱,「京師社神,天之正臣,左陰右陽,姓黃名崇。本楊州九江歷陽人也。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明清以後,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岳飛的故鄉,於是太學就奉岳飛為土地神。現在的土地廟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約起於南宋。
  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覽》532引《禮記外傳》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穀多,不可遍祭,故於國城之內,立壇祀之。」
  自東晉以後,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東晉的《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於道說:「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這裡所指的福爾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鄉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並且為人公道。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對聯稱:「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廟大多比較簡陋。一些大廟中間也有在殿堂中設有當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誕之日是二月初二。舊時,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廟燒香奉祀。現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廟燒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財神
  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鬚,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趙公元帥,即趙公明、趙玄壇。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搜神記》和《真誥》等,都有趙公明的神跡,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間,趙公明的神跡才有完整的記載稱,趙公元帥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後,變化為九鳥,墬落於青城山,變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張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衛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後,其形酷似天師。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三教搜神大全》稱其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除了趙公元帥以外,民間亦有以關帝和明代無錫禦城戰死的何五路為武財神的。
  文財神,民間所指甚多,如:比干、范蠡、財帛星君和福祿壽三星中的祿星等。文財神多見於民間雕塑和木版年畫,大多是錦衣玉帶、冠冕朝靴,臉色白淨,面帶笑容,適合新春喜慶,堂室張掛。文財神或是生前巨富,或是昇仙後奉命管理人間財帛、人世爵位。文財神大多並未進入道教神系,亦少有經籍傳世。
  舊時稱財神趙公明神誕之日為三月十五日(亦有稱正月初二的),道教徒多於神誕之日到道觀中奉祀財神,祈求五榖豐登,財源亨通。不過,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下凡、巡察人世的日子,因此,民間多於初五清早放鞭炮、舞獅子,俗稱「接財神」,祈求春節以後開市大吉,財源滾滾。


五祀神
  五祀者,古禮所立五社神以祀之也。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禮祭法:「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又王制「大夫祭五祀」注:「與祭法同」。禮月令:「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注:「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也。」按漢以後易行為井,以地方神靈在此五也,故必祀之。


門神與戶尉
  門神、戶尉,謂守門之神也。禮喪服大記注「君釋菜以禮禮門神」。通俗篇鬼神引禮此文,而續其下云:「今謂其左曰門丞,右曰戶尉」。此泛言門戶之神,未有實指也。考漢書禮儀志云:「東海有度朔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讀如伸舒)一曰鬱壘(讀如尉律),主閱領眾鬼之惡,有害人者,執以葦索縛之,而用飼虎。」又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以禦凶邪,俗謂之門神。」又風俗通云:「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故古時民間習俗,皆以神荼鬱壘為門神,以禦鬼也。至唐代以後,更有以秦叔寶與尉遲恭為門神者,據道藏搜神記載云:「戶神唐秦叔寶尉遲恭二將軍也,按傳云:唐太宗不豫,夜聞寢門外鬼魅呼號,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奏云:「願同尉遲恭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事。因命畫工,繪二人之像懸宮門,邪祟以息。後世以襲之,遂永為門神。」今之廟宇殿門,多繪一白臉一黑臉二神像,蓋即秦與尉遲也。
  門神,即守衛門戶之神靈。中國先秦文獻中就有祭祀門神的記載。《禮記》的《喪大記》注稱,「君釋菜,以禮禮門神。」漢代時的門神指的是神荼、鬱壘二人(讀作申舒、屈律)。《論衡》引《山海經》云:「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南北朝時,民間已有在門上繪「披甲持鉞」之神荼、鬱壘門神的習俗。後世所繪神荼像,白臉、喜相;鬱壘像,紅臉、怒相。歷代相沿。唐代時,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唐太宗不適,夜聞寢門外有鬼魅呼號之聲。太宗告群臣,秦叔寶(即秦瓊)奏云,願同胡敬德(一說作尉遲敬德)戎裝立於寢門外以伺。太宗准其奏,是夜果然無事。唐太宗於是命畫工繪秦叔寶和胡敬德二人戎馬之像,懸於宮門,邪祟乃息。後世因襲之,於是秦瓊和胡敬德(或作尉遲敬德)即傳為門神。秦瓊繪作白臉,胡敬德繪作黑臉。宋代道書排列神位,一般均將門神列於神衹之最下位,以其職能僅為守衛居室門戶,祛除邪祟、騷擾和進犯。
  門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並於大門口張貼門神的習俗。一些著名的傳統木刻版畫產地,也以印制門神版畫而聞名,如楊柳青、濰坊和桃花塢等地。門神繪制也多姿多彩,有的頭戴虎盔,有的穿袍掛戴,年畫上還飾有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以祈吉祥。


媽祖天上聖母
  媽祖姓林閨諱默娘,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人也。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父諱愿字惟懿,官都巡檢,慈祥樂善,里人稱為善人。母王氏夫人,生有一男六女,媽祖最小。母夢神人授予一丸吞之而有孕。媽祖生時紅光繞室,異香氤氳,生至彌月不聞啼聲,故名曰默。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年十六,得天書於古井中,因能通曉變化,妙用玄機,而驅邪治病,濟世活人;並能呼風喚雨。常於大海狂瀾,救護難船;且應縣令之請,登壇祈雨,獲降甘霖。屢顯靈異,以濟世人,人以為神!宋雍熙四年,媽祖年已二十八,猶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是歲夏初,父兄同出航海,突遇風浪覆舟,媽祖聞訊,立赴海中,救兄生還,而父沒頂無獲!大海遍尋父屍,三日始負父屍歸。為盡孝道,令人感動,時人稱為孝女焉。媽祖自是之後,悲哀日甚!突於九月九日,端坐山頭而化。里人感其恩德,將其肉身立廟祀之,至今湄州祖廟尚存其肉身神像無損。因其化後常顯威靈,所以香火不絕;且又迭於海上顯聖救難,故為各地航海人士奉為聖神,尊稱為媽祖。事聞於朝,乃歷代均有封贈。南宋高宗敕封靈惠昭應夫人。元世祖封為護國明著天妃。明成祖晉封弘仁普濟天后。清康熙加封為天上聖母,乾隆時旨敕列入祀典。今各地皆有天后宮之廟祀,為世人所崇拜,而祀奉不衰也。
  媽祖,又稱天后。她是源起於福建省莆田海邊的女神。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南宋時都城杭州有順濟聖妃廟,據其廟記,說神姓林,是福建莆田人氏,生前便有種種神異,化去後鄉民在莆田聖堆為她立祠。北宋宣和年間,朝廷賜以廟額,從夫人封起,累進到妃。她的主要靈跡是在海洋中保佑船舶,也兼管民眾的疾苦。據另外一些文獻談到,她是五代時莆田人官居都巡檢的林願的第六個女兒。明代鄭和下西洋,在船中奉祀天妃,凡遇到險阻,一稱神號,立即感應如響,即有神燈照於桅杆上,她的靈光一臨,馬上化險為夷。(參看明˙鄭和《通番記》)。從宋歷元,至於明,海運對於國計民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歷代朝廷都對她很重視。宋代稱聖妃,元代至元十八年冊為「護國天妃」。清代康熙年間,加封「天后聖母」,以後仍然歷加封號,截止同治十一年,封號多至七十個字,可見她受重視的程度。
  天后的信仰實際是起於民間的。朝廷的封贈固然提高了她的地位,但民間仍然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崇拜她。福建人仍稱她為「媽祖」。據說,媽祖是對沒出嫁的(上輩)姑娘的稱呼,從這當中,透出些對她的親切感。民間傳說,當大難臨頭時,呼「媽祖」,她能立即來救;如果呼她的封號天妃,因為她要梳妝打扮穿上朝服,反而會耽誤時間。
  媽祖是起於民間的,開始時并沒有相應的經書。大約到了明朝,出現了一部《太上老君說天妃靈驗經》,經中將有關她的一些傳說集中起來,并且極度歌頌她的靈驗與神跡。經中說,她的來歷十分不凡。原來太上老君在無極境中,觀見海洋和江河中,民眾舟船往來,風水不便,潮勢洶涌,有時受到風雷震擊,翻船損人,無由救免,所以派了斗中妙行玉女下凡,降生人間,救度生民。她便是媽祖,也就是功成之後被封的天妃。這是道教中的說法。從這一說法中可以看到,她很早說被收入了道教的神仙譜系,成為道教崇拜的重要尊神之一。民間對於天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傳說。比較廣的一種說法是,她是母親吞食了觀音菩薩給的優曇缽花才有孕的。
  媽祖是海上的保護神,她本起沿海漁民和船民的信仰。海上風濤險惡,人們迫切希望有一位有力而善良慈悲的神靈來保佑自己。天后的信仰就是在這一社會心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台灣海峽兩岸,往來全靠船隻。所以對媽祖的信仰都具有很深的基礎。而且,台灣的文化,與大陸本來枝莖相聯,民間文化與閩南的淵源特別深,論其鄉貫,多是閩南人。清人說,「台灣往來,神跡尤著。」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對媽祖的信仰曾經在溝通大陸與台灣的交通往來中,起過精神上的鼓勵、推動作用。迄今她仍是台灣與大陸共同的文化的一個因子。她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精神的一個象徵,是兩岸交往的一條紐帶。
  近代以來,中國人,特別是沿海居民中有不少人漂過海,到異國他鄉謀生,天后的崇拜也被帶到南洋乃至于大西洋、太平洋彼岸,在異國立有天后宮。她攜帶著故鄉文化的種子,具有不忘祖國固有文化的意味。
  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洋保護神,又稱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太上老君封媽祖為「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有關媽祖的記載,大約起於北宋。媽祖原是都巡檢林願之女,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歲。林默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於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昇化以後,有禱輒應。自宣和以後,兩宋間先後敕封達九次。其封號,南宋光宗紹熙(1190年)由「夫人」進爵為「妃」,元世祖時又進爵為「天妃」,清康熙時再進爵為「天后」。至清嘉慶年間,媽祖的封號已經累積到二十八字。
  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傳,媽祖有隨從,千里眼、順風耳,能解救於千里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雲遊於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只要口誦媽祖聖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媽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後來,媽祖之職能略有擴大。同經還稱「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因此,民間亦有以媽祖為送子娘娘的。
  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媽祖廟,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媽祖廟為祖庭。台灣省有媽祖廟將近百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神誕之日,福建莆田的媽祖廟和以台灣北港朝天宮為代表的媽祖廟都要舉行奉祀和媽祖像巡街活動,媽祖信徒人數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臨水陳夫人 
  臨水夫人陳氏閨諱靖姑,父諱昌,母葛氏,唐天佑二年,正月十五日生於福建之福州。據閩都別記載:「夫人臨盆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閭里稱奇,引為吉兆。幼聰穎明慧,賢淑端莊。年十三,蒙許遜真君錄入門下,授以道法。三年學成歸里,奉親命適古田縣劉杞公為妻。時有邪魔作怪,肆虐害民!夫人本好生濟世之心,常以閭山正法,攝伏魔精,救人厄難。開閩建國二年夏,閩垣大旱,禾枯樹萎,民不聊生!夫人順應輿情,以懷孕之身,奮然脫胎,臨壇施法祈雨,果降甘霖,旱象頓消,民正欣幸!詎夫人忽遭仇妖乘隙暗害,戶解歸天!年方二十四歲。時人以其肉身,於古田立廟祀之。夫人羽化之後,英靈復赴閭山,求師補授救產保胎之術,誓願以救產扶嬰,治病驅邪,濟度世人。」因其屢顯靈異於世,遂為閩臺各地廟祀日隆。歷宋、元、明、清諸代均有封贈,初號臨水夫人,後加封臨水崇幅夫人,玉詔榮封為順天聖母順懿元君,道稱惠忱慈量天尊。閩人咸以臨水陳太后稱之。
  臨水夫人,又稱大奶夫人、順懿夫人,即陳靖姑、或稱陳進姑。福建、台灣省和南洋閩籍華人崇奉之女神。陳靖姑,出生於福州府(今福建省羅源縣下渡),又有稱是古田縣臨水鄉人。父陳昌,官拜戶部郎中。母葛氏。傳稱陳靖姑是南海觀世音菩薩的指甲投胎,降生於唐大歷二年(767年)正月十五日。據《閩都別記》云,陳靖姑降生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閭里稱奇,引為吉兆。」幼聰穎明慧,賢淑端莊。其兄陳守元有道術,隱居山中。陳靖姑曾進山餉兄,年十三受閭山道法,三年學成歸里,奉親命適古田縣劉杞公為妻。開閩建國二年夏,陳靖姑正懷孕數月。閩垣大旱,禾枯樹萎,民不聊生。夫人順應民願,以二十四歲有孕之身,奮然脫胎,臨壇施法祈雨,果降甘霖,旱象頓消。但夫人遭仇妖暗算,屍解歸天。卒時自言道:吾死必為神,救人產難。民眾以夫人之肉身,於古田立廟祀之。宋淳祐中(1241-1252年),被封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後又加封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元明清各朝代,屢有封贈,稱臨水崇福夫人、順天聖母順懿元君等等。道教經籍中稱臨水夫人為惠忱慈量天尊。
  臨水夫人曾授閭山道法,當有鎮妖驅邪之道術,但民間卻以救產保胎為臨水夫人之主要靈績。《鑄鼎餘聞》卷三引同治《麗水縣志》稱,婦女敬事夫人,即所稱順懿夫人、護國馬夫人也。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盛。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於臨水夫人。兒生後,自洗兒及滿月、周歲,必設臨水夫人之位於家,供奉香火。有的還招瞽者唱夫人遺事,稱為唱夫人。每年上元前二日,司事擇婦人福壽者數人,為夫人沐浴更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禮,信徒焚香膜拜,絡繹不絕。當晚,還從廟中抬夫人像巡行街上,張燈結彩,鼓吹喧闐。小兒數百人皆執花燈跨馬列前隊。觀夫人出巡者,比肩路塞。今福建省和台灣省仍多有供奉臨水夫人的廟宇或殿堂。台灣民眾稱其為台南助國夫人、順天聖母、臨水奶、夫人媽等等。婦女為求臨產平安、產後健康,仍於臨水夫人神位前,燒香祈禱。每年神誕之日,臨水夫人廟舉行盛典,十分隆重。


三奶夫人
  三奶夫人並無專典可據。按閩南與臺省人士,以閭山淨明派之臨水陳夫人,與其所收之徒並結為姊妹的林九娘,為林刺史之女,世代書香,精研易理。及在羅源海口破廟大顯威靈之李三娘,尊稱為陳大奶、林九奶,與李三奶,合為三奶夫人是也。奉為治病、驅邪、護產、保童、消災、度厄以濟世。現信奉者遍及全臺各地,且有廟祀。


保生大帝
  大帝姓吳名本,字華基,號雲東,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之白礁鄉。父諱通,母黃氏,分娩時,恍見神人護童子至寢門曰:「是紫微星也」。俄而大帝生焉。時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也。幼穎悟絕倫,夙具道性。既長,博通天文地理,禮樂刑政諸書,尤擅歧黃。年十七,遊名山,遇異人泛槎,邀登舟。上高峰,乃崑崙也。進見西王母,授以濟世神方,及驅邪術,留住七日歸。至家後,悟道精修,不茹葷,不納室,由貢舉官至御史。旋退隱於大雁山,獨契玄機妙道,深明三五飛步之法。以刀圭符法,救濟世人,從學者日眾。仁宗明道元年,漳泉旱荒,民艱於食!大帝廣施法力,運糧濟急,越年漳泉一帶,又起瘴虐,魔怪為害。大帝召神兵袪厲鬼,符咒兼施,民賴痊安。景佑三年五月二日,壽五十八,化於白礁,乘鶴昇天。之後地方每逢寇至,大帝輒助官兵剿之。遇水患則見大帝止水退潮,屢顯神功,里人建祠塑像祀之。宋高宗紹興二十年,頒詔立廟於白礁;二十一年復立廟於青礁。孝宗乾道七年,賜號大道真人。明成祖永樂間,文皇后患乳疾危甚!大帝化為道士入宮治之,起死回生,大著威靈,贈金拜爵不受,乘鶴飛去,至太子嗣位,是為仁宗,於洪熙元年,加封為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敕造宮殿。至清而祀典不衰,今閩臺各地廟祀猶隆。
  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吳真君,即吳本。吳本,字華基,號雲東,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之白礁鄉。父名吳通,母黃氏。吳本出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據傳,吳本出生時,其母曾在恍惚中見神人護童子到房門說:這是紫微星。吳本幼年時穎悟絕倫,夙具道性。稍長,博通天文地理、禮樂諸書,尤其擅長醫術。十七歲時,遍遊名山,遇異人泛槎,邀請登舟,上崑崙,進見西王母,授以濟世神方及驅邪術。回家後,悟道精修,不茹葷,不納室,由貢舉官至御史。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二日,吳本羽化於漳州白礁,乘鶴昇天。宋高宗紹興年間頒詔立廟於白礁和青礁。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賜號大道真人。明太祖時,敕封為昊天御史醫靈真君。明洪熙元年(1425年)加封為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獨契玄機妙道,深明三五飛步之法,以刀圭符法,救濟世人。宋仁宗明道年間(1032-1033年),漳泉旱荒,民艱於食。保生大帝即廣施法力,運糧濟急。越年,漳泉一帶,又起瘴瘧,魔怪為害。保生大帝即召神兵,祛厲鬼,符咒兼施,民賴痊安。吳本之主要神跡是除瘴醫病的神醫。清同治《福建通志》稱吳本「業醫活人,按病與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飲病者,雖沉痼奇怪叵曉之狀,亦就痊愈。」《閩書》中還記載,明永樂中(1403-1424年)文皇后患乳疾,夢道人獻方,牽紅絲線纏乳上,灸之,乳疾頓消。遣使訪之,始知乃吳本試藥,即敕封吳本保生大帝之名號以及龍袍一襲。吳本退隱行醫,時有神異,民賴痊安。因此,福建南部泉州一帶、台灣省北部以及東南亞地區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廟觀或殿堂。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神誕之日,閩南籍人士都要奉祀大道公,以祈求身體健康,無病消災。


開漳聖王
  開漳王姓陳諱元光,字延炬,號龍湖,生於唐顯慶二年二月十六日。幼即慕道,年十三隨父戍閩。至父薨,代領父軍,親率一旅之眾,攻打盤踞八閩地區之蠻夷,激戰數月,大獲全勝,遂開漳泉二府。嗣詔進嶺南行軍總管,兼領漳州刺史,戰歿於唐景雲二年十一月五日,壽五十有六。此蓋完其忠孝大節,入世道功,而成神也。諡昭烈侯,宋封廣濟王,又封靈著王,及成惠王。明封開漳聖王。漳泉二州人崇為開疆闢土之民族英雄,而仰其神武,崇功報德,立廟奉祀,香火迄今猶盛於閩臺各地也。
  開漳聖王,又稱聖王公,陳聖王,即陳元光。陳元光,字延炬,號龍湖,光州固始人(今屬河南)。生於唐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五日。幼年慕道,十三歲時隨父陳政戍閩。唐高宗時,陳政統嶺南行軍總管。父去世於官,陳元光即代領父眾,親自率一旅之眾,攻打盤踞福建地區之蠻夷,激戰數月,大獲全勝。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稱,唐中宗嗣聖三年(686年),陳元光疏言:「周官七閩,宜增為八,請建一州,泉、潮間。」陳獲旨得准開建漳州漳浦郡,並受命掌嶺南行軍總管、世守漳州刺史。陳元光又疏部曲許天正、馬仁等幹略,請授司馬等職。從之。陳元光即率眾等在漳州剪除荊棘,營農積穀,奏立行臺,四境遂無枹鼓之聲。唐景雲二年(711年),在討伐藍奉高時,陳元光戰死。詔贈右豹韜衛大將軍,立廟漳浦。唐開元四年(716年)進封穎川侯,謚昭烈。宋代時,又封為廣濟王、靈著王和成惠王。
  開漳聖王一直受到福建漳州和香港、台灣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福建漳州籍民眾的崇奉和信仰。漳州本地民眾對開漳聖王的奉祀從未中斷過。台灣省內,凡是閩南漳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開漳聖王的供奉。每年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神誕之日,漳州籍民眾都要到廟中祭祀或舉行神誕道場。


三田都元帥
  三田都元帥為音樂之祖師,其來歷無史實可考,唯據三教搜神大全所載:元帥唐時人,母蘇氏女,因至野外,偶感天上翼宿投入懷中,乃未嫁而有孕。帥生後,外祖蘇老以無父之子,有辱門楣,遂棄諸田間。為雷姓農民所拾,收養為子,名雷海青。越二歲夏,蘇老至鄉收租,抵佃戶雷姓寓,見一孩裸戲於庭,視其所著紅兜肚(抹胸)繡有蓮花,認係己家物,始憶此童為己外孫。乃與雷翁商之,攜歸撫養。因棄之田間,收之田戶,遂以田為之姓。稍長天賦異稟,聰穎絕倫,甫弱冠,擅長音樂,舉凡樂器,無不精通,應手入神,而善譜曲。唐玄宗時召入宮,供奉為樂工,為譜霓裳羽衣一曲,名操於時。封為御前都尉,領梨園子弟事。又據傳說:其在梨園飾演元帥一劇時,暴斃,故身著戎裝,頭戴雉尾。沒玄宗蒙塵時,帥曾三次顯靈護駕,空中現有「田都」二字之旂,故後以三田都元帥稱之,世人奉為音樂祖師也。


五府千歲
  五府千歲係臺南縣南鯤身與麻豆,均有代天府廟,稱為代天巡狩之五王爺曰五千歲,其來歷不詳!據續修臺灣縣志云:「邑又有稱王公廟、大人廟、三老爺廟者,不知何神!查各坊里社廟,以王公大人稱者甚夥,廟宇大小不一,概號曰代天府,神像俱雄而毅,或黝或赭,或白而皙,詰其姓莫有知者。」又臺灣通史云:「延干郡王入臺後,闢土田,興教養,存明朔,抗滿人,精忠大義,震耀古今。乃亡後,民間建廟以祀之,而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其言代天巡狩者,以明室既滅,而王開府東都,禮樂征伐,代行天子之事。故王爺之廟,皆曰代天府,而尊之為大人,為千歲者,未敢昌言也。」依此可知臺灣自延平郡王入臺後,所有地方祀奉忠貞義烈之神靈廟宇,皆曰代天府。至南鯤身代天府五府千歲者:乃大王爺李府千歲,二王爺池府千歲,三王爺吳府千歲,四王爺朱府千歲,五王爺范府千歲。其事蹟來歷,據南瀛文獻第十二卷代天巡狩考,引古閩史貽輝之五府千歲傳略云:「蓋聞有功德於民則祀,惟聰明正直者神。本廟(代天府)供奉代天巡狩五府千歲,神威遠播,威靈赫濯。稽諸史乘,神生於隨唐之季;李公諱大亮,經陽人,兼資文式,與池公夢彪,吳公孝寬,朱公叔裕,范公承業。效桃園故事,結為生死之交,以忠義相切磋。雖異姓勝同胞焉。唐高祖入關,自歸投效,旋李公擢金川司馬,池、吳、朱、范四公,亦並授都尉。後李為涼州都督,及西突厥安撫大使等。李公恭儉忠謹,池公沉毅剛直,吳公嫉惡如仇,朱范二公則皆守正不阿,並稱於世。昇化之後,超授顯秩,代天巡狩,樓船邁賀,掃蕩妖氛,捍災禦患,護國佑民,宜乎歷朝褒祀,四海尊崇也。」按南鯤身之廟,建於清之嘉慶年間,其神云係由大船自大陸漂來,抵臺海濱。因五千歲後各屢顯靈異:乃為臺民崇奉日隆,其香火以臺南縣為最發達,今僅臺南一縣其廟宇即有一百餘座之多,而其他縣市亦多有建廟祀之。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乃山靈之神也,故無姓名,居於廣東省潮州府屬地。據潮州府志以:宋代末葉,恭帝被擄北去,文天祥立端帝昺於福州,改元景炎。旋元兵壓境,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時,至揭陽縣治途次,又遇元兵,被所包圍,勢正危殆!忽然天氣驟變,風雷畫晦,見有三支兵馬,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乃解。帝與隨從諸臣,正欲向前致謝,時三支兵馬,又向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於是始知係山神顯靈效順救駕,乃向空謝之。細觀三面山形色,一為綠樹蒼蒼,一則白石峨峨,一則土色赭赭,因敕封為三山國王。以其忠義英烈可崇,後邑人乃立廟祀之。所塑神像以: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按山之形色也。三神又歷著神異,故其香火綿延至今不絕。閩粵及臺省人士亦多祀奉之。或云三山為獨山、明山、巾山,其神係連、趙、喬三姓神也。
  三山指的是廣東潮州地區的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國王就是廣東潮州地區的地方保護神。據清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託靈於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鄉民遂於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後,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鋹兵敗,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沖鋒在前。凱旋後,觀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歲時合祭。另據《潮州府志》,三山國王之事跡略異。府志稱,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擄去。文天祥立端帝於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壓境時,張世杰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風雷過後,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於是封三山為三山國王。邑人立廟祀王,所塑神像則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此三山即為獨山、巾山和明山。
  三山國王,在民間傳說很多,屢有顯靈,都是以協助地方除害禳疾,化解水旱和刀兵之災為最。因此,三山國王是保護廣東潮州地區民眾的神明。三山國王之三王,各有神誕之日。獨山惠威宏應豐國王是三月十六日;巾山助政明肅寧國王是二月二十八日;明山清化盛德報國王是三月二十四日。每逢三山國王神誕之日,福建潮州地區以及台灣和東南亞地區的潮州人士多進廟奉祀三山國王。


靈安尊王
  尊王姓張名滾,三國時吳人。為孫權稗將,忠勇智謀,正直廉潔,派守泉州惠安地方。施行仁政,功績昭彰,軍民愛戴之如父母。歿後葬於惠安縣衙之東,邑人常祭其墓。有事求之,靈應若響,後乃立廟於城外之青山。更時顯神靈,香火極盛。宋高宗時,詔封靈安尊王,重修廟宇,四時供祭,閩南各縣民間,後多祀奉之,俗稱青山王。


廣利尊王
  尊王姓陶,唐時來自江介,行賈閩廣間,至泉州寓旅邸,值歲恒暘。一日晨起,遇二人,怪其不類,行跡可疑,再三詰問之。二人告云:「恭受帝命,玄玄土合災,吾挈囊藥,分投眾井,俾飲且食,咸畢其命!」陶大驚怖,郡人何罪?帝必不爾!二人相顧微哂,陶復詰問:「何物疢毒,能畢眾命,畀我識別」!二人解藥示之,陶奮褒奪噉之云:「我代此土生靈,若第休矣」!陶食既立化。郡人以其捨身成仁,爭畀法身供奉,為立廟於郡治街左。曰糶糴宮,他日賽神報謝,累見神異云。此事見於古今圖書集成泉州府部外篇。今人稱為廣利尊王而祀之也。

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或稱保安尊王,其來歷未有可考,相傳為郭姓名洪福。幼失雙親,貧而無依,受僱於陳姓富翁為牧童。時陳翁聘一堪輿師在家,為卜風水,惟翁性慳吝,薄待堪輿師,堪輿師心啣之。曾知有吉地即在羊舍內,不獻於翁,而牧童禮之甚恭,乃愛重之。竟將吉地授與攸童。遂密告牧童以:羊舍內有吉穴,如將爾父親遺骸葬於是處,將來當可為神!牧童從其言,後果坐化於羊舍溝澤之磐石上。里人祀之,素顯靈應。後乃尊為廣澤尊王,立廟祀焉。臺省民間多有信奉之,俗又稱為郭聖王。


中壇元帥
  中壇元帥俗稱太子爺,謂係哪吒太子。相傳係玉皇殿前五營神將之中營元帥也。謂因玉皇上帝為鎮壓人間邪魔,敕其降生為李靖之三子,名李哪吒。身長六丈,常能變化為三頭九目六臂,頭戴金環,口吐青雲,足踏火輪,身佩飛帶,神力廣大,能騰雲駕霧,招風降雨,以攝伏邪魔。臺省人民祀奉甚隆,稱為中壇元帥,或尊為太子爺也,又據宋高僧道宣傳云:「道宣持律精苦,嘗夜行道臨階墜,忽有一人捧承其足曰:某非常人,乃毗沙門天王太子哪吒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按此謂哪吒乃為毗沙門王太子,係佛教之護法神也。又據夷堅志載程法師事云:「值黑物如錘,從林間直出,知為石精,遂持哪吒咒,俄而見火毯自身出,與黑物相擊。」此則以道家法師持佛家哪吒咒而有驗,故謂哪吒太子為佛教而兼道教之神也。


清水祖師
  清水祖師姓陳,本名昭應,河南開封人。其祖上廉思公為宋太祖時節度使,歷封疆鎮,無敗政。恒教子孫以忠孝報國為本。傳至祖師時值世大亂,從遷南渡臨安,投忠武軍,南征北戰,效忠漢族。後率眾移師閩之泉州安溪,卜居於清水之巖。懇田訓民,啟發漢族精神,以求恢復失土。至天下被混,元兵侵華,版圖易色!祖師乃特改裝僧徒,周遊閩粵,勸化反抗時政。事敗,潛回清水故里,勗兒輩與鄉人,以反夷復國興華為重!歿後,其子孫引眾,從朱元璋滅元,明太祖時敕封香田,立廟以祀。後常護國佑民,屢顯靈應,人乃崇奉日隆,稱為清水祖師。


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人(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土原)人,通曉老莊、百家之學,兼通佛學,尤精醫學及陰陽術數。北周宣帝(公元579年在位)時,以王室多事而長期隱居太白山,在終南山一帶修道、煉氣、著書、行醫。楊堅(後為隋文帝)輔政,召為國子博士,孫思邈稱疾不就。唐太宗(公元627一650年在位)即位,召至京都,授以爵位,又固辭不受。諫議大夫魏征等奉詔編修五代史,恐有遺漏,屢去請教,孫思邈以口傳授,有如親眼所見。顯慶四年(公元659),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孫思邈仍辭謝不就。上元元年(公元674),托疾請歸,高宗賜予良馬及鄱陽公主舊居(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官舍閒置),供其居住。永淳元年(公元682),孫思邈在高齡101歲時,無疾而卒。北宋崇甯二年(公元1103),徽宗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581~682),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幼即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十八歲時立志學醫,頗覺有悟,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先隱居太白山,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後隱居終南山,與佛教名僧道宣律師相友善。曾入峨眉山煉太一神精丹。他終身不仕,隱居山林,唐太宗,唐高宗等幾位帝王數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辭謝不就。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算命),妙解數術,親自採製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廣泛搜集了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
  他撰寫了《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還著寫了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著作。他的醫學著作集方廣泛,內容豐富,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
  他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須講究飲食起居,抑情養性,去惡行善,廣積功德,加以導引行氣,食補藥補,才能健康長壽,終其天年。
  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救急濟危。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他很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黃初平(黃大仙)
  晉代道士黃初平(黃大仙),是道教著名的神仙,浙江金華人。十五歲的時候,家裡讓他去牧羊。有道士見他本性純善,為人良謹,便帶他到金華山石室中,修學道法,得成神仙。
  黃初平入山學道後,很快便過了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黃初起,入山尋找初平,歷年也找不著。後在市中遇見一個善卜的道士,道士告訴初起,黃初平的所在,並帶他入金華山中找到了黃初平。黃初平當其兄長的面,叱無數白石皆變為數萬頭羊。黃初起見其弟已得如此神通,心生慕道之心,便棄妻子,留就初平,修學道法。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於日中無影,而有童子之色。後來兄弟二人一起返還鄉裡,看見各位親友基本上都已經死亡了,於是又回金華山去。臨回去時,以方授南伯逢,易姓為赤初平,改字為赤松子。初起改字為魯班。其後傳服此藥而得仙者,有數十人。
  金華北山曾在晉代建有赤松觀,規模宏偉,「為江南道觀之冠」。舊時東南地區普遍信仰,隨著華僑的外出謀生,黃大仙信仰逐漸傳至海外。現今以香港的黃大仙廟尤為著名,終年進香朝拜者甚眾。


張道陵(祖天師)
  祖天師張道陵,初名陵後名道陵,字輔漢,張良(子房)八世孫,後漢沛國丰縣人。本來是太學書生,生性好學,博採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創立了正一盟威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故稱張道陵為祖天師。
  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後得皇帝九鼎丹經,修煉於繁陽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誦經堂上,隱几對客,杖藜行吟,一時並赴,人皆莫測其靈異也。後於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制命山嶽眾神之術,行之有驗。聞蜀民樸素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三年丹成,未敢服餌,謂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於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民庶,然後服丹即輕舉,臣事三境,庶無愧焉。老君尋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內見五臟,外集外神。六天妖魔,盡被降伏。先時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後,張道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於晝,鬼行於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戳。於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治,以餘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於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升。是為道教第一代天師,而為道教正一教祖。


張三丰
  元明道士。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丰。約活動於元延祐(1314--1320)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間。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
  張三丰以其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傳說他「姿態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讀書經目不忘,有學識,能詩書。灑脫不羈,頗具神仙風度。其身世出處,頗多傳說,「或言三丰金時人。」傳說宋末,時亂,宋徽宗召之,三丰曾單拳擊殺賊百人。亦傳其能辟穀神行,死而復生。一生不慕榮利,遁世清修。據其自述,他曾任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曾於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遊武當山,與其徒在該山「去荊榛、群瓦礫」,創草廬以修道。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囑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離開武當山,雲遊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鶴鳴山訪真攬勝。首創太極拳注以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於世。
  張三丰一生漫遊天下,行蹤莫測,以「隱」名著,號稱「隱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張宇初到處尋訪他,竟毫無蹤影。明成祖永樂年間數次遣使尋訪,亦未得見,遂大修武當山宮觀,使三丰「異日必大興」的預言應驗。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憲宗於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其為「韜光尚志真仙」。天啟三年(1623)熹宗稱三丰降壇顯靈,封其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明代諸帝的慕求與褒封,道門的神化,使張三丰的神仙傳說歷久不衰,托稱曾遇張三丰傳道之說直到清代仍時有所聞。
  張三丰的思想具有元明時代道教思想的普遍特徵,即高倡三教同源一致。他認為儒、釋、道三教雖創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論》中說:「儒也者行道濟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張修道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三教聖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張「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其著作較多,清人李西月編有《張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指的是三位真君,即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三茅真君原來是出生在咸陽南關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歲時就棄家赴北嶽恒山讀老子書及《易》經,服餌內修積六年,後面見西王母,受玉佩金鐺之道、太極玄真之經,四十九歲時學成得道而歸。中茅君茅固,字季偉,漢景帝時舉孝廉,累遷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漢宣帝時遷洛陽令,後拜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飛昇後,兩兄弟均棄官還家,求兄於東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兩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轉還丹後,亦飛昇成仙。茅氏三真得道後,來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蘇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後名茅山。齊梁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即稱大茅君茅盈為「司命東嶽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稱中茅君為「句曲山真人定祿右禁師茅君」「右禁郎定祿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稱三茅君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屢有加封。茅盈被封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沖虛聖佑真應真君」,茅固被封為「中茅地仙上真定祿右禁至道沖靜德佑妙應真君」,茅衷被封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沖慧神佑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祿為名,亦以司命、定祿為職。據《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稱,大茅君茅盈治宮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極,總括東嶽,司命司祿。中茅君和三茅君僅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統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總括岱宗,領生記生,位為地仙九宮之英,勸教童蒙,教訓女官,授諸妙靈,蒞治百鬼,鎮陰宮之門。
  相傳,大茅君茅盈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於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昇天。今江蘇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稱於世,其進香之香期為農曆之正月至三月,當係大茅君得道之時日為進香之高潮期。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之由來,眾說不一。一說是泰山神之女。一說原是天仙神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引《玉女考》,黃帝遣玉女七人在泰山建岱嶽觀。七名仙女雲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七女之中,只有一女修而得道,即碧霞元君。另一說則稱碧霞元君原是凡人之女,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與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葉。其女相貌端莊,為人聰穎。三歲懂得人倫,七歲即學道法,曾參拜西王母。十四歲時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煉。天空山,即泰山。黃花洞,即山頂石室。三年修煉丹成,元精發而光顯。于是,憑靈泰山,成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泰山之有女神,晉代的《博物志》、《搜神記》都有記載。但泰山女神之受封是北宋真宗時的事。據《蒿庵閑話》稱,漢代仁聖帝以前,山上有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時,殿圮象仆,童象泐盡,女淪於池。宋真宗東封還次御帳,滌手池內,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滌之,玉女也。真宗命有司建祠奉之,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祠名昭真祠,當是今泰山山頂碧霞祠的發端。明成化年間,拓建為宮。弘治年間更名為靈應宮,嘉靖年間再更名為碧霞。
  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證位仙真,統率泰山嶽府之天將神兵,照察人間一切善惡生死之事。神通廣大,治病救人,護佑一切農耕、商賈、旅行和婚姻等事。民間傳說,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嬰兒者,此乃碧霞元君陰佑婦女兒童健康平安,能讓無孕得孕,有孕順產。
  明清以來,直至今日,民間崇拜泰山奶奶的,一直十分興盛。碧霞元君神誕之日是四月十八日。神誕日前後,正是泰山地區春暖花開的時候,登頂上山為碧霞元君燒香奉祀、許願還願者,常常是山上山下,連成一片。北方地區多有供奉碧霞元君之廟觀。據《宛平縣志》等稱,舊時,北京宛平高橋和妙峰山一帶,自四月初十至十八日都有碧霞元君神誕廟會,遊人相接,「傾城婦女往乞靈,祈生子。」

🎯找相關: 古籍      後天先真   地方社稷神靈   土地公   財神爺   天上聖母   五府千歲

 
日本沖繩南星科學技術學院(土木建築 生物科技 IT資訊 國際觀光 四大專門系所)

FB 留言